印 度 INDIA



  面積:3,290,000 平方公里

 人口:七億五仟萬

 首都:新德里

 語言:興地語、塔米爾語、英語等

 宗教:印度教、回教

 電壓:220V.50HZ

 氣候:屬季風氣候區,冬季乾燥而晴朗,夏季乾燥炎熱,南部地區較清涼。

 時差:GMT+5 1/2,臺灣時刻+ 2 1/2

 貨幣:1US=24 RUPEE

 免稅範圍:  200支香煙,50支雪茄 或 250 公克煙絲:酒 1 瓶。



 ========

 自然生態

 ========



 ◎地理位置與地形

     印度位於南亞,東鄰緬甸、孟加拉,北界尼泊爾、中國,西與巴基斯坦接壤。

     國土按地理劃分,可分為北部大陸和南部半島。北部大陸部分,主要為從尼

 泊爾國境地帶一直向中部擴展,恆河平原佔了大部分,南印度的東西側是沿海岸

 拓展的平地,內陸部分是呈三角形的德干高原。



 ◎氣候

     整體而言,印度屬於季風氣候區,但因地域廣大,由北方積雪的喜馬拉雅山

 到南方的亞熱帶密林地帶,有種種的氣候類型。

      2月中旬∼ 3月是春天, 4月∼ 6月上旬和 8月中旬∼ 9月是酷熱的夏天,

  6月中旬∼ 8月上旬是雨季,10月∼11月上旬是清爽的秋天,11月中旬∼ 2月上

 旬是冬天。另外,喜馬拉雅山區比較寒冷,南印度部分則終年長夏,是印度氣候

 比較特殊的兩處。



 ◎動物

     印度國內大約有 200處的野生動物保護區,各種動物宛如生活在大自然中。

 印度有亞洲大陸特產的動物,數目眾多,例如:生長在沼地的鹿、四隻角的羚羊

 、黑鹿等。



 ==========

 歷史與文化

 ==========

 ◎歷史

 ●亞利安人的入侵●

     印度文明興起於西元前2500年,發跡於現在為巴基斯坦領土的 Harappa 和

  Mohenjo-Daro 的印度河流域,為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

     印度古文明值得誇耀,當時文化高度發展,已懂得鋪設道路和下水道,但此

 文明在西元前1500年時突然消滅,可能和當時入侵印度的亞利安人(印歐語系的

 一派)有關。



 ●古代統一國家的成立●

     到西元前 900年,恆河流成立都市國家,一時間出現了16個王國,以摩揭陀

 王國(首都王舍城)的勢力最強,至西元前六世紀,它統一了印度。這時正是釋

 迦牟尼創立佛教,傳揚佛教的時期。

   嚴格說來,印度第一次正式統一是在孔雀王朝( Maurya ,西元前 317∼西元

 前 180年)。阿育王統治時是全盛期,佛教也在此時向印度各地擴展,由現在散

 佈印度各地的阿育王時代的石柱,可窺知其影響力之大。

     西元前28年,在德干高原上擁有勢力的安陀羅王朝( Andhras ,西元前二

 世紀∼西元 230年),將北印度合併,德干高原以北的印度因而統一。另外,在

 印度的西北方有屬中央亞細亞系的貴霜族( Kushans )勢力伸展,它的鼎盛期

 是迦膩色迦王也是致力傳播佛教的知名人物。

     西元 320年時,笈多王朝( 320∼ 520年)合併德干高原形成古代世界最大

 的領土。此時阿姜塔和愛羅拉兩地所代表的佛教寺院建造興盛。同時,梵語文學

 的黃金時代出現。

     笈多王朝滅亡後,印度陷入分裂狀態。 Bardarna 王朝( 606∼ 647年)雖

 曾暫時統一北印度,但印度各地仍有許多王朝互相對立,彼此傾軋。這段時期,

 南北印度雖未統一,但有文化交流,形成特殊的印度文化。今日所見的印度教及

 種姓制度所訂的社會制度,更滲入了每一個印度人的心中。



 ●回教勢力的侵入●

     西元 962年,伊斯蘭系的 Ghazna 朝(∼1186年)興起,並於十一世紀時開

 始入侵印度,隨後高爾王朝( Gaul ,1148∼1206年)在1197年打破印度傳統勢

 力,征服北印度。自此以後,印度漸漸染上回教文化色彩(南印度除外)。經奴

 隸王朝(1206年∼1290年)、伽爾耆王朝( Khalji ,1290∼1320年)、塞易德

 王朝( Sayyid ,1414∼1451年)、洛提王朝( Lodi ,1451∼1556年)等數個

 朝代後,回教的色彩更為濃厚。



 ●蒙兀兒帝國(Mughal)●

     回教勢力最興盛的蒙兀兒帝國,西元1526年以 Afahanistan 系的 Barpell

 帝國為基礎,此帝國第三代的阿克巴大帝( Akbar )奠定了南印度以外的全印

 度統治權。第五代的沙迦罕王( Shah Jahan )在德里建造 Lal Quila 城(又

 稱紅城堡)、在亞格拉建造泰姬瑪哈陵,將第三代阿克巴大帝親自辛苦經營來的

 巨大財富任意揮霍。在沙迦罕王死後,此帝國的國本已遭動搖,到第六代時,版

 圖雖為六代中最大的時期,但推行許多無理政策,導致人民不滿,第六代帝王死

 後,蒙兀兒帝國勢力僅能支配德里附近。此後,印度再度陷入分裂狀態。



    ┌────┬──────────────────────────┐

    │ BC2500 │ 印度河文明(∼BC1500)                             │

    │ BC1600 │ 亞利安人入侵                                       │

    │  BC900 │ 恆河流域成立都市國家                               │

    │  BC800 │ 婆羅門教成立(種姓制度產生)                       │

    │  BC700 │ 16王國分立時代                                     │

    │  BC566 │ 釋迦牟尼佛誕生                                     │

    │  BC500 │ 摩揭陀王國統一恆河流域                             │

    │  BC317 │ 孔雀王朝成立(共 180年)                           │

    │  BC273 │ 阿育王王盛世                                       │

    │   BC28 │ 安陀羅王朝統一印度                                 │

    ├────┼──────────────────────────┤

    │   AD45 │ 貴霜王朝成立(∼五世紀)                           │

    │  AD144 │ 迦膩色迦王的統治(∼ 173年)                       │

    │  AD230 │ 安陀羅王朝滅亡                                     │

    │  AD320 │ 笈多王朝成立(∼ 520年)                           │

    │  AD520 │ 印度呈分裂狀態                                     │

    │  AD612 │ 伽爾耆王朝,北印度統一                             │

    │ AD1193 │ 高爾王朝征服北印度(印度開始染上回教文化色彩)     │

    │ AD1206 │ 德里蘇丹時代(∼1526)                             │

    │ AD1498 │ 伽瑪發現印度航線                                   │

    │ AD1526 │ 蒙兀兒帝國(∼1858年)                             │

    │ AD1556 │ 阿克巴大帝治世(∼1605年)                         │

    │ AD1600 │ 英國成立東印度公司                                 │

    │ AD1612 │ 邁索王國( Mysore )                               │

    │ AD1632 │ 建造泰姬瑪哈陵                                     │

    │ AD1687 │ 蒙兀兒帝國彊域最大時                               │

    │ AD1757 │ 普拉西之戰                                         │

    │ AD1857 │ 傭兵之亂                                           │

    │ AD1858 │ 成為英國領土                                       │

    │ AD1877 │ 英印帝國成立                                       │

    │ AD1919 │ 甘地領導印度人民反英                               │

    │ AD1948 │ 甘地被暗殺                                         │

    │ AD1950 │ 印度共和國成立,第一任總理為尼赫魯(∼1964年)     │

    │ AD1956 │ 巴基斯坦回教共和國成立                             │

    │ AD1966 │ 甘地夫人出任總理                                   │

    │ AD1984 │ 甘地夫人被暗殺,拉吉夫甘地繼任印度總理             │

    └────┴──────────────────────────┘

  ●歐洲人的入侵●

      正當蒙兀兒帝國繁榮時期,1498年葡萄牙人伽瑪( Vascoda Gama )到達南

  印度的加爾各答,成勁地開發印度航路。葡萄牙人佔領果亞( Goa ),並以此

  處為基地,從事香料貿易,賺取莫大的利益。



      自此以後,英國與法國勢力侵入,互爭霸權,在1757年的普拉西之戰( Pla

  -sser )中英軍獲勝,英國的勢力逐漸擴張至印度各地。但英國的高壓租稅政策

  ,招致人民不滿、社會不安,終於在 1857 年爆發傭兵之亂。英國軍隊花費 2年

  時間才將叛亂平息,並廢除了蒙兀兒皇帝。從此,蒙兀兒帝國名實俱亡,印度完

  全成為英國殖民地。





  ●印度的獨立●

      西元1858年,英國將印度視為自己的領土,在1877年成立英印帝國,由維多

  利亞女王自兼皇帝。雖然英國採行高壓政策鎮壓百姓,但印度人的反英情緒仍然

  強烈,以國大黨為中心展開愛國運動。

      其中最著名的人物是甘地,他領導人民以不合作運動反抗英國,此一運動深

  入人心,每個人都投身於反英的行列之中。歷盡千辛萬苦,印度終於在1947年完

  成獨立。可惜在1948年,甘地被狂熱的印度教徒暗殺,尼赫魯繼承甘地遺志,於

  1950年建立印度共和國,為印度的新生與重建而努力。

      尼赫魯死後,Lal Bahadur 和尼赫魯獨生女甘地夫人相繼為印度總理,領導

  10年。甘地夫人在1977年大選時,雖敗給人民黨領袖,讓出政權;但在下一次大

  選中,甘地夫人贏得大選,又重掌大權,但在1984年被暗殺。隨後印度總理是拉

  吉夫•甘地亦被暗殺,由辛哈繼任。



  ◎文化



     印度教是印度人的精神支柱,初期稱為婆羅門教,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沒

 有特定的始祖。其教義為禁肉食、戒殺生、慈善、寬容......,也不排斥其他宗

 教。

     印度教三大神:創造神梵天( Brahma )、守護神昆濕奴( Vishnu )、破

 壞神濕婆( Siva ),他們分別代表生命和宇宙的 3個過程。其中,昆濕奴神和

 濕婆神 2派的信徒為數眾多,這些神因而成為印度教寺院雕刻裝飾的重要主題。



     1971年調查所得印度人口82.1%是印度教徒,11.2%回教徒,另有錫克教、

 耆那教、佛教徒僅0.71%。



 ●建築樣式●

   (1) 印度教建築

   ==============

       初期(七∼八世紀)的印度教寺院以哈拉巴( Harappa )、馬罕吉遜羅

 ( Mohenjo-Daro )地方的石造寺院及石窟為主流。這時代的寺院司有殿和正殿

 ,正殿內建有高塔,以北印度的卡修拉荷( Khajuraho )和布巴尼修瓦( Bhub

 -aneswar )2地為代表。

       南印度地方的寺院周圍有金字塔形的高門,近代還有在高門上加華麗裝飾

 的傾向,馬朱拉( Madurai )是典型的例子。

       南印度與北印度寺院的共通點,即寺院內壁的裝飾,均以印度教諸神的雕

 刻代替壁畫。



   (2) 回教建築

   ============

       回教勢力在十一世紀∼十五世紀初進入印度,這段時期內的建築主流是富

 有濃厚 Afahanistan 系色彩的寺院,以新德里的廓特魯寺院為代表。十六世紀

 後,漸漸增添了印度色彩。

       後期蒙兀兒式樣現在僅見於新德里的薩夫達魯傑恩陵。



 ====

 社會

 ====



     西元前1000年,亞利安人征服印度土著,為了避免和土著的血統混雜,嚴格

 實行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把人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4個階

 級,之下還有賤民,至今仍延襲這個制度。

     歷經時代的演變,階級制度呈現了多樣化,按所從事職業也可分等級,類似

 於此的次身分制度不下數百種。現在印度部分都市已逐漸消除階級歧見,但是仍

 維持同一階級的人才能彼此通婚的傳統觀念。





 ========

 政治經濟

 ========



     印度為24個邦與七個中央直轄區所構成的聯邦國家,每省都有議會和內閣,

 首都新德里的聯邦議會和聯邦內閣負責統治全國。過去,印度的政權掌握在國大

 黨的左派手中,因西元1972年以來陸續發生糧食、經濟危機,使得國大黨左派在

 1977年大選中失敗。但在1980年大選時,又贏得勝利,重新掌握了印度政權。

     印度總人口有 7億1,700萬,70 %是農民。國民所得的40%由農業生產中獲

 得,為典型的農業國家。但印度的農業技術落伍,而且可耕面積少,因此農業生

 產不穩定。目前印度政府和經濟的課題,即是擬定失業對策,促使物價穩定及開

 發農村,以謀求國家安定。



                          印度--您的商業伙伴



印度:理想的投資困擇



在印度投資有下列充分的理由:



* 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市場之一。

* 有零個龐大而發展迅速的消費市場--多達3億人口構成的牌子貨品市場

  --估計每年增長8%;對若干消費品的需求每年增長超過12%,

* 是世界上最大的製造業中心之一,包含幾乎所有的製造業務。

* 有熟練及適應性強的勞動力,而且勞動力價格極具競爭力。

* 是世界上科學家、工程師、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最大集中地之一。

* 有豐富的礦物和農業資源。

* 有悠久的市場經濟基礎結構。

* 有先進的金融部門。

* 蓬勃的資本市場,上市公司超過6,500家(世界上第二個最多上市公司的國家)

  ,總值達800億美元 (1992年12月數字)。

* 有高度發展的研究與發展基礎設施及技術與銷售服務。

* 有可以自由人境、投資、選擇地點、選擇技術、生產、經營進出口的政策環境。

* 有零套均衡的財政鼓勵措施。

* 悠久的穩定的議會民主制度。



                印度--您的商業伙伴



    印度是世界上面積佔第七位人口佔第二位的國家,是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其

連續有記載的歷史超過5000年。由於多個世紀以來與外部世界的接觸和貿易往來

,以及在其整個歷史中不同地區的人民移居腹地,遂產生了一個豐富的文化、宗

教和語言瑰寶。世界上沒有多少國家能夠比得上印度多元化的文化或地理環境。



    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其政治制度和穩定的經濟環境,孕育了一個

保障集體和個人權利的開放社會,產生了支持自由經濟企業的環境。



    印度是以美元計算國內生產總值佔世界第十二位及購買力評準佔世界第六位

的經濟國家 (根據1993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研究報告) ,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工業

部門之一。自從1947年獨立以來,自力更生發展經濟的政策使印度在農業方面獲

得可觀的進展, 形成一個完善的工業基礎結構和充分發展的服務部門。儘管印度

一直遵循混合經濟的模式,但其國內生產總值中有近四分之三是來自私營部門。



    經過四十年來在公共部門積極參與下進行工業發展,對工業所作的控制,以

及限制進口和外囫投資之後,l991年7月印度開始推行一個雄心勃勃的經濟改革

計劃,以發揮其豐富資源及多元化工業結構的潛力,加速經濟發展及提高經濟競

爭能力。



    這些改革,再加上印度的消費品和工業產品的巨大市場、豐富的礦物和農業

資源、高度發展的基礎設施和服務、高質素的人力資源及悠久的市場經濟和企業

使印度成為一個極有吸引力的商業經營地點。



                印度的經濟改革



    初期發展腳政策



    印度獨立後四十多年來,其經濟政策的目標是達到自力更生,社會公平。農

業方面的政策目標是達到糧食自給自足,同時通過將主要工業部門保留給公共部

門投資的混合經濟模式努力發展工業。雖然大部分工業活動仍然屬於私營部門,

但政府通過複雜的許可制度、進口管制及高關稅政策防止外來的競爭,嚴密地控

制工業。金融部門也主要由國家控制,由政府根據發展政策確定信貸的分配和費

用.



    由於執行這些政策,以及在七個連續五年計劃內大幅度調動資本資源,印度

取得了巨大的進展:達到糧食自給自足,建立起包含幾乎所有工業領域的現代化

工業基礎及廣泛的基礎設施。國民儲蓄率由1950至51年閒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0.4%

,上升到1990至91年間的約24%2。發展了一個先進的研究與發展網,成為世界上最

大的科技人員集中中心之一。金融部門深入到偏遠農村地區,形成大規模的銷售

及分銷網,使生產者能夠向全印度3,800多個市鎮及500,000多個鄉村傳播信息及

分銷產品。



    但是,在這重大的經濟進展中,生產率、工作效率、競爭能力和出口的增長

仍然追不上需要,同時,九十年代初期在經濟上開始出現財政和國際收支不平衡

,而海灣卮機及蘇聯(印度的主要出口市場)在1990至91年間的瓦解使這種情況

進一步加劇.



    改革計劃



    在1991年7月,印度制訂了一個宏觀經濟隱定計劃以矯正出現的不平衡。同

時,在外貿與付款制度、工業政策、稅務制度、財政和其他部門也開始進行廣泛

的結構改革.



    經濟改革中一個優先的領域是工業政策。除了隨後在若干其他政策方面逐步

進行的改革之外,印度政府撤消了過時的管制體制,讓企業作出最佳決策。其中

一個關鍵因素是對待外國投資和技術聯繫的新態度:改變的目的是為了能持續吸

引重大的資本流入印度,鼓勵印度與外國公司訂立技術合作協議。這些措施的推

行及隨後逐步加強之後,顯著地改善了商業環境,為外國投資開放市場。對改進

商業規章制度及促進外國投資所採取的一些具體措施如下:



   工業及國投政策



-- 按照新政策,在一些部門外資股份可佔大多數,甚至達100%。

--在34種高度優先工業中,印度儲備銀行(印度的中央銀行)可自動批準外資股本

   51%以下的外國投資建議。

-- 總理辦公室屬下的外國投資促進委員會(FIPB)獲得授權,可批準外資股本超過

   51%的外國投資,並已批準多宗投資,有些涉及達100%的外資股太。

-- 在製造業中必須取得工業許可證的要求目前只限於15種策略性、與社會或環境

-- 保留給公共部門投資的領域由17種減少到6種。即使在這個名單中,一些部門(

   例如石油)也已允許外國投資

-- 印度公司在海外投資及通過投資發展全球性聯繫的手續也已簡化。



   匯率政策



-- 自1993年3月l日起推行由單一市場確定盧比匯率,使商業環境獲得重大刺激。

   現在所有進出口交易均以市場匯率進行。市場匯率亦適用於其他交易,包括外

   國投資股本的流入,減少投資的資本流出,有關紅利、專有技術協議的一次性

   費用和特許權使用費和出境旅行等付款的匯出。



   貿易政策



-- 進出口政策已經顯著簡化:手續簡單明瞭。除了「不準進口商品單」所列少數

   貨品外,所有貨品均可自由進口及出口。除了一些仍受限制的消費品之外,幾

   乎所有的生產資科、原料、中間體等均可自由進口,只需支付關稅。

-- 原料、組件等的進口稅大幅度降低,最高關稅率由1991年6月的250%降低到1991

   年7月的150%,1992年2月降至110%,1993年2月再降至85%。在生產資料方面,

   多種貨品的關稅大體上降至25%至35%之閒。為了鼓勵新投資,出口貨品和某些

   項目的進口貨品關稅甚至更低。在未來兩三年內,預期關稅還將進一步降低。



公共部門的改革



-- 目前還採取若干措施以改進公共企業的工作和效率,包括減少政府投資股份達

   49%



金融部門的改革



-- 經濟體制改革包括金融部門的改革,以便改進其充分調動資源及有效調撥這些

   資源的能力。目前允許設立的新私營銀行的出現,亦將會提高金融部門的競爭

   稅務改革

-- 稅務制度的改革是改革議程中一個重要部分。改革已經開始:在連續三次預算

   中削減了關稅和消費稅。接著將進行公司稅務結構的改革。

   資本市場



-- 印度的資本市場已允許外國機構投資者進行投資。

   特殊鼓勵



-- 在一些優先部門(例如電力、食品加工、電子和出口型工業)中投資,可以獲得

   特殊鼓勵。



    外國投資者對這些措施有可喜的反應:在印度開始改革後兩年半來,有超過

41億美元的外國股份投資獲得批準。美國、日本、英國、瑞土等傳統投資國家是

外國資本流入的主要來源,值得注意的是來自世界其他地區(特別是東南亞)的投

資建議書也增加(有關細節請參閱下表「在印度獲批準的外國投資趨勢」)。



在印度獲批準的外國投資趨勢



                        (單位:百萬印度盧比)

        投資

        來源      1991 年     1992 年      l993 年(至10月31日)

  美國          1858.5     12315.0      32293.6

  英國           321.0      1176.7       6016.2

  瑞士           355.0      6897.6       4057.4

  泰國             -          19.2       3684.1

  荷蘭           559.2       967.9       3064.2

  墨西哥           -           -         2389.8

  德國           418.0       862.7       1699.0

  法國           193.3       296.4       1271.9

  日本           527.1      6102.3       1256.5

  意大利         178.1       893.9        694.8

  新加坡          13.7       602.1        580.7

  加拿大          48.6       271.6        272.8

  奧地利          15.9        61.4        155.7

  南韓            61.5       394.0        143.1

  葡萄牙           -           -          140.0

  沙特阿拉伯       -           3.1        108.7

  台灣             4.5       180.0         50.9

  非居民印度人   197.0      4391.3       6650.8



    總   計     5341.4     38875.4      65774.9



  (資料來源:印度政府工業部)

    註:1美元=31.4盧北



對外貿易



    1990年4月至91年3月間,外貿佔國內生產總值約15%,其中出口佔國內生產

總值的6.3%,進口佔國內生產總值的9.0%。在1990至91年度,印度出口額達185

億美元,進口額達212億美元,外貿總額達397億美元,而1980年至81年間的外貿

總額為244億美元。



    歷年來印度的出口產品已變得多樣化,製成品佔出口產品的近72%(1980至81

年度佔56%)。印度的進口政策一般禁止消費品進口。自從印度在糧食和其他農產

品達到自給自足以來,食品進口一直較少。印度的主要進口產品是生產資料、石

油和工業中間體。



主要進出口產品的成分



    八十年代出口產品的增長主要是田於化工產品、皮革製品、工程器材、珠寶

、紡織品和成衣。由1980年至81年度至1990至91年度,化工及其有關產品的出口

每年增長17.5% , 珠寶每年增長14.1% ,皮革及其製品每年增長11.4% ,成衣每年

長9.2%,化學品每年11.5%,珠寶每年14.5%,塑料和樹脂每年8.3%。



主要貿易夥伴



    印度的主要貿易夥伴是美國、前蘇聯、日本、歐洲共同體國家 (尤其是英國

和德國) 及石油輸出國組織國家。美國佔印度出口額16%以上,歐洲共同體國家佔

27%,日本9%,前蘇聯佔8%。進口產品主要來源是歐洲共同體 (29%),美國 (10%)

,日本(7%),前蘇聯 (4%)和石油輸出國組織國家 (20%)。



人口與勞動力



    印度人口以2.1%的平均年增長率增長,由1981年的6.83億增至1991年的8.44

億。約58%人口屬15-59歲年齡組,約36%人口在15歲以下。印度有超過四分之一

人口居住在市區,人口在一百萬或以上的城市有23個。盂買、德里和加爾各答各

有約一千萬人口,馬德拉斯、班加羅爾和海德拉巴各有近五百萬人口。大約64%

人口仍然從事農業,工業和服務部門各佔勞動力的12.5%和22.5%。估計1991年的

勞動力為3.1億,佔人口約38%。



    印度是世界上攤有講英語科技人員最多的國家之一,並擁有高度發展的研究

與發展機構,因而使印度在原子能、空間技術、遙感、衛星通訊、並行運算、計

算機軟件藥物和化學品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展, 有能力建立先進的工業綜合設

施.



    大批工程學院和技術學校確保了印度能提供充足的熟練技術人員。在1988至

供多種學科的高等教育。



    由於有悠久市場經濟及超過250,000家的股份公司,使印度建立起強大的

人員。



近期的經濟表現

其中農業和製造業產量略為下降。1992年至93年度,經濟迅速恢復,在各個領域中

均有令人鼓舞的表現。國內生產總值增長4.2%,工業和農業分別增長3.8%和5%。

,通貨膨脹率由1991年中期的1%下降到1993年12月的約8.5%。外匯儲備由1991

年3月的22億美元上升到1993年11月的75億美元,而盧比對美元的匯率穩定地保

持在l美元約31.4盧比。



    在1993至94年度的第一季度,出口以美元計顯著增長約28%。投資氣候令人

振奮,反映了投資者對印度經濟表現的強大信心。獲得批準的外國投資由以前每

年平均不足2億美元上升到1992年的14億美元,而在1993年的首十個月,這個數

字上升到超過24億美元。印度證券市場對外國機構投資者開放之後,估計他們已

投資約7億美元。



                   下表列出印度的主要經濟指標。

                      印度的主要經濟指標



    面積(千平方公里)                         3288

    貨幣                                       盧比

    1993年12月22日匯率                         l美元=31.4盧比



國內生產總值(按現行市價計算)                  2380 億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                                 4.2

    工業生產                                     l.5

    國內儲蓄總額(佔國內生產總值百分比)        24.3

    投資總額(佔國內生產總值百分比)            26.7

    廣義貨幣供應變異百分比                      15.0

    財政赤字(佔國內生產總值百分比)             5.7

    往來賬逆差                                    49 億美元

    優惠利率(%)                              18.92

    消費品價格(變動百分比)                     8.5

    出口額                                       184 億美元

   (出口額佔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比)              7.7

    進口額                                       217 億美元

   (出口額佔國內生產值的百分比)                 91

    貿易赤字                                      33 億美元

    外匯儲備                                      75 億美元



    在宏觀經濟獲得令人鼓舞成績的基礎上,印度將進一步推進工業、貿易投資

和稅務等方面的政策改革。預計中期國內生產總值每年增長將達6%,此後再加速

增長。私人消費支出每年增長將超過6%,預測未來五年內工業生產增長超過8%。



l.繼續降低財政赤字。

2.進一步簡化稅務制度,降低關稅及使消費品稅合理化。

3.在保險部門推行改革,允許更大的競爭。

4.逐漸撤消出口方面餘下的數量限制及進口許可證。

5.減少對消費品的絕對保護。

6.制訂更多計劃吸引外國和私人在基礎設施和電力方面的投資。

7.改革勞動法和公司法。

8.進一步改善農業方面的私人投資。



   總結



    印度的經濟改革是不會倒退的。某些觀察家形容印度的民主制度是“吵吵鬧

鬧”。但是如果密注視印度開始改革以來所採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對全國」

下一致的支持會產生極深刻的印象。取得的成就表明印度將在世界經濟中起菩日

益重要的作用。初步的成果證實印度所制訂的政策是基本正確的,但我們認識到

在未來若干年內仍需要持續努力,在充分認識這一點的基礎上,印度目前正進一

步深化及鞏固已推行的改革措施